【图书信息】 拐角蜗牛 / 易杉著. -- 成都 : 四川民族出版社, 2017.8 (星·诗文丛 / 龚学敏主编. 第十辑) ISBN 978-7-5409-7015-4 Ⅰ. ①拐… Ⅱ. ①易… Ⅲ. ①诗集-中国-当代 Ⅳ. ①I22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191734号 定价:38.00元
【作者简介】易杉(1964-),四川新都人,诗人,诗歌评论人。出版诗集《螃蟹十三梦》(2014),《四川诗歌地理》(2017)执行主编,《圭臬》诗刊主编。
【推荐语】 易杉在诗歌内部空间建构和语调节律的把握上体现了非凡的控制力,如果将他这本诗集的作品视作一个整体,我们能感受到其间繁杂而有序的物象生机勃勃,彼此融通无阻隔,犹如一部多声部的合唱,在词语间深沉贯注的玄思时时涌动,展示出一个成熟诗人的醇厚气息。 ——陈先发 “在我的耳朵上安上炸药,往我的嘴抹狗屎”。易杉诗的语言与意象是身体性的,第三代诗之后的四川诗人回到个体的审美与审丑,写出了具有强烈自我启蒙意识的作品。诗人易杉在《拐角蜗牛》中投身于细微事物的迷宫,先锋的姿态,潮湿的抒情,探究“圭臬”式的现代诗幽深的奥秘。 ——周瑟瑟 易杉是词语至上者,他沉醉在从词到词的游戏中不能自拔。生息、起居、咳嗽和琐碎、具体得大而无当的现实就住在他的词房里,他因此写出了普鲁斯特的内心的现实主义,并将其勒石在了自己生命的脉象上。作为词语的魔术师,他的工作是养词,把一池词养得活灵活现摇曳生姿像鱼仙,然后放生大海。 ——成都 凸凹 人生的写作,就是一次接一次的训练和实验。诗人既是实验者和检疫者,同时也是实验品或病毒携带者。易杉近年的写作,尤其是诗集《拐角蜗牛》,诗人在实验、经验与越验之间,打开了一扇奇异之门。“蜗牛”于易杉似乎有特别的意义,他曾在《镜像》中以特写镜头的方式,为我们展现过。对蜗牛而言,要越过一滴或两滴露水,是艰难的——透亮的露水,也是透亮的银河。对诗人而言,不,对人类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向以鲜 易杉老友的诗,会给人戴上一副奇特的眼镜,热乎乎的。其幽微,其不时窜跳而出的袍哥般的洒脱,必定会让某些读者和物质着迷。 ——哑石 我不仅能够闻到那些经过易杉精心组织的树木系统之中的名词之果的香气,而且我还发现它即将构成的片断性经验背后其实正在显示生活的多层侧面。与画家应用的材料不同,易杉应用的主要材料只是而且应该永远是名词。在这个基本认识上,我是非常肯定的。 ——桑克 易杉之诗,以繁复生动的意象构筑独特的经验世界,肆意挥霍着激情和才情,以精准的名词搭桥,在语言内部求索语言秘密,勘探人生无常。对永恒主题的迷恋使易杉诗歌保持了令人心碎的纯粹,同时有效地让词语保留了个人的体温。 ——李龙炳 读易杉的诗集《拐角蜗牛》给我的感觉是舒缓、完美、精细,独有一种陌生的美,他在诗中用缓慢的修辞与语速构建一种另类的语境与音调的完美。他的诗是一次不事张扬的体悟,在缓慢或不经意之间,抵达了那黄金拐角——觅得自我生命的蜗牛。 ——宫白云 对易杉而言,诗及其所指题中涵盖的本有定义,不仅仅意味着词语的个性表达与个体生命精神境遇的自我呈现,它还应超越时代悲喜无常的喧嚣,仿佛一束从时间未来投射而入的光,要在苦难的尘世楔入安身立命的地基。心灵的加速度进一步夯实、印证了他的语言诉求与坚定立场。是的,唯有热爱,并因我们的热爱,眼前的世界才不至于过早冷却与了无生趣。 —— 陶春 易杉的写作反复对自我以及事物和细节进行擦拭,其诗性是通过知性和抒情性兼具的综合方式予以呈现。易杉的意象赋形能力突出,而且在日常和表层之下持续地对自我、未知、幽微和不可解之物抱以打探与勘测。他的诗有盘诘也有自忖,其独特的化解紧张和不安的能力反倒是呈现出更为开阔和深邃的诗歌地带。 ——霍俊明 易杉的诗犹如时间射出的钉子,打中了大地上生存的万物和在万物的变易中颤栗的人类之心。他在诗中提取的事物,最终都成了变易这一古老主题的象征。 —— 西渡 对已知天命的诗人易杉来说,洞悉灵魂的下潜深度带来的冲击力,大于陌生化修辞和语言的冲击力。而对灵魂深度掘进的力量,取决于他对自己和世界的体悟。易杉若是一只还没爬进你视野的蜗牛,那必然是一只值得你守候,也值得你趋前一步一探究竟的蜗牛。 —— 谭克修 在干净和有节制的汉语中,结合了当代诗歌抒情和叙事的元素,易杉的诗丰富、跳跃而斑驳。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他对于诗歌题材的选取,一些看起来非诗的主题经他的笔锻造成诗,且质感十足,这让易杉的诗在当代诗泥沙俱下的大环境中发出独特的聆唱,也由此在生命的宽度和时间的广度中,我们可以辨认出他宽阔的声音。 ——李郁葱 他从容地构建了属于他自己的灵魂工程式,匠心独运,风格独具,粲然可观。易杉的诗是从他体内萃取出生命的结晶体,或淡雅疏远,或黑暗沉重。他源源不断地从广博无垠的世界中搬运着那些归顺于他内心的形象、感觉和经验,置于语言熔炉之中,对于世界的挚爱、死亡和无常的萦绕,以及微不足道真理的闪现,水溶交融地呈现在他的诗篇中。他的诗歌既有卡尔维诺所言的“轻逸”之妙,又处处警醒地彰显“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时而闳约深美,时而体察入微。他那低沉的嗓音歌唱着尘世的忧伤,自我不断走向完善。他那独特的诗歌美学已然卓立群峰,令人神往。 ——育邦 易杉的诗用深具穿透力和想象力的语言糅合了自然的美学体悟与生活的特殊经验,将读者引入充满震惊效果的超现实场景中,并以游曳于抽象理念与具体感受之间的隐喻激发出对现实的深邃思考。 ——杨小滨 易杉是一个探寻词的力量的诗人,他的词在指向的事物上,这事物不仅仅是来自生活中那些尘土的元素,更在于对生命意识的追问。不仅仅是来自倾听世界丝绸般柔软的声音,更是来自仰望的部分。他试图让百花盛开、万物有灵,由此如他的诗歌所言“无需什么仪式,或者近于花哨的旋律”,坚持把“万物的灵穿在身上”,这是易杉的道。 ——高春林 易杉最令时光感动的是他持续的激情。这不单指它的外观和节奏,而是如影随形般地习惯、惯性。这恰好是诗人们在路上容易逐步涣散的珍贵之物之气。他的诗歌被激情所萦绕所包庇所支撑。他的诗,又不断地琢磨更改着激情的可能性,而他自在诗中。 ——赵卫峰 读易杉的诗会产生一种生活很低,低得只剩下真相的感觉。文字的从容,似乎可以凭空抓到混迹于世俗,同时又游离于世俗之外的一种悲悯的力量。这种力量清晰地指向谦卑,指向低。指向诗歌的本质。 ——龚学敏 易杉是一位注重感受的诗人。他的诗非常明确地指向对人的生存样态的日常感受;同时,在语言和节奏上,他的风格立场也很明确“反复捶打我的舌头”;也不妨说,他的诗都带这种击打的痕迹,不是软绵绵的,而是带着身体的热度,心灵的反应。 ——臧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