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本土诗人毛文轩的个人诗集《一个农民的祖国》(中英文对照版),已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筹备了近两年,收录了毛文轩近年来创作的100首诗歌。记者了解到,这个46岁的农民,养过鱼,卖过菜,还做过泥瓦匠,从小放牛,被称为“牛背上长大的诗人”,他用自己的一腔赤诚,30年来为故乡写下2000多首诗歌。
年少时边干农活边想着诗
土牛,原名毛文轩,之所以取这么名字,毛文轩说,因为从小放牛,因此也被称为“牛背上长大的诗人”。“从小在农村长大,乡村火热的生活,总情不自禁让人有表达出来的冲动。”土牛向记者介绍,年少时下地干活,口袋里喜欢揣着本子和笔,一边干农活一边想着诗。尽管那时他是在练笔,但热情很高,常在劳动中得到诗句。
长大后,土牛养过鱼,卖过菜,跟随泥瓦匠拎过泥桶,去过广州、深圳找出路,但他从没有停下过手中的笔。1994年从事专职宣传工作后,土牛仍在业余继续写诗,成为中国诗歌学会、江苏省作协会员。30年来,他用自己的一腔赤诚,为故乡写下2000多首诗歌。“我也记不清自己写过多少土地方面的诗,每首不一定都成功,但那份情感是真挚的,那份爱是有温度的。”土牛说。
骑车来回40公里去书店看书
《三天三夜的灌溉》《回到马塘村》……因为满含深情,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在他的笔下都拥有了别样的生命力。30多年的创作,土牛荣获全国、省、市、县征文奖项40余个。
回顾自己的写诗生涯,土牛说,他的诗歌起点在新华书店,“因为家境原因,我上到高中后没能继续上大学,为了看书,就经常从家里骑着自行车到新华书店来看书,省下的三四元钱就可以买两本新书了。”这一路骑下来距离可不短,差不多有40公里,可在劳累的“路途”,也挡不住土牛对书、对知识的渴望。正因为长期的阅读积累,他开始走上创作的道路,写下2000多首歌颂家乡的诗歌,饱含了对故乡的深深热爱,有些流传甚远并集结出版,他也渐渐地在当地小有名气。
改造祖宅成立江苏首个乡间诗社
在诗歌界小有名气后,土牛2008年在家中创办了一个诗歌沙龙,随着诗友队伍不断壮大,地方已不能满足活动需要。为此,他又冒出创办乡间诗社的想法。通过和家人沟通,他将老家500多平方米的祖宅改造成江苏首家“乡间诗社”。
说到这么多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门心思写诗歌”,土牛说,诗歌创作之路是一条艰辛之路,这里离不开家人,特别是妻子的支持。土牛举了一个例子,改造祖宅成立南京乡间诗社需要投入28万元,这几乎是全家不吃不喝3年的总收入。建设过程中,土牛和妻子为节省开支,先后两晚到新搬迁小区去,在建筑垃圾中寻找被扔掉但没有损坏的马桶。去年5月31日,土牛诗歌俱乐部也正式挂牌,这里还成为了人民艺术家杂志创作基地(中国文联主管)、中国诗歌网江苏频道创研基地(中国作协主管)、南京理工大学二月兰诗社活动基地、江宁区文联诗歌创研基地等。
诗集筹备近两年,收录100首诗歌
土牛的个人诗集《一个农民的祖国》(中英文对照版),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筹备了近两年,收录了毛文轩近年来创作的100首诗歌,并由辽宁大学副教授徐军翻译成英文。徐军表示,他与诗人土牛的结识,还要追溯到2015年8月初,看到了他的诗《祖国在我生命之上》,被他那诗里深深浸润的农民的土地情怀和迸发出的家国意识所感动。
开设了“双语诗歌”翻译传播乡土诗歌
在坚持用写作服务故乡发展的同时,毛文轩还扮演了“文化义工”的角色。他创办了“土牛文学沙龙”,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及自媒体等载体上主持诗歌专栏,打造了一个全国诗人的交流平台,让农民诗人能与来自各地的诗人共同交流和学习。
目前,土牛在博客上开设了“双语诗歌”栏目,每周从诗人作品中精选一首中国乡土诗歌进行译评。下一步,徐军还打算甄选更多土牛和其他当代诗人的一些“祖国诗”,把主旋律诗歌带进大学校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