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英
在我心里,火车成了我第二个家,在火车上工作,在火车上为旅客服务,在火车上看人间的潮起潮落;让我最快乐的就是在火车上写作,窗外的原野,车厢的路人,旅客的故事都是一道风景,一段文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在暖暖的午后,在睡醒觉的清晨,在值乘夜班的午夜,随意拾起一段回忆,随意不知所云地雾里看花,只要是和文字有染,我都能在手机的日记空间留下痕迹。
——吴小英
她美丽,质感,她在铁轨的行走中带有文字的味道。从她在《韶关日报》发表第一篇作品开始,我不断读到她的作品。她用文字把车上的故事揉在水墨清香里,陪同火车在一个个季节,迈着铁的脚步,聆听铁路的虫吟鸟鸣,路边花开花落的声音,迎来风花雨雪。于是,她的文字在20年来,从副刊的豆腐块,到国家级权威刊物发的头条,走进了《读者》、《南方日报》、《铁道文艺》、《先行》、《人民铁道》、《女子诗版报》、《产业工人报》、《五月诗网》……飞向了海外。
1 《远去的绿皮火车,我心中永远的海》
这是小英写的一首关于铁路、关于家庭的诗。
吴小英在四川长大,因为天府的辣椒,让她成了地地道道的辣椒妹,风风火火,大大咧咧就定性了她的模样。小时候在四川,她总以父亲是个铁路工人而骄傲,常常在高高的谷堆边,小伙伴们围着她,让小英给他们讲火车。于是,每次父亲休探亲假回家,她都要不停缠着父亲打听火车的模样、故事。在上世纪70年代初,她脑海的世界都是黑白的火车。
直到1988年的夏天,父亲所在的铁五局单位停止漂泊,定居在广东坪石,妈妈回四川来接她们姐妹。小英说:“当我第一次到隆昌火车站时,我才真实地看到火车是绿色的。”于是,火车的梦想走进了她的生活中。
来到坪石后,吴小英在铁路边长大,在铁路学校读书,从小看到父亲披着晨露坐交通车进大瑶山上班。父亲是大瑶山隧道的电工,每天早上,父亲草草吃了早餐就去等进隧道的交通车,到了罗家渡的铁路电力工区就进隧道,一上午才出来,碰上星期天或节假日,妈妈就带小英和妹妹去大瑶山陪父亲,每次去妈妈都要买好菜进去。越是遇上刮风下雨,父亲就越要加班,一条长达14公里——在当时如此险恶的地形打出来的隧道,在当时没有现代工具的年代,隧道里的一沙一石都是父辈铁路工人用手、用心搬出来的,每当父亲说起大瑶山隧道,他总有几分骄傲和得意。于是,小英被感动了。最后自己也走进了铁路。这一走,就是20年。
让小英爱上文字的,是她从课本上读了朱自清的《背影》。五年级的时侯,她无意中看了一本韶关的《南叶》杂志,也是在那时,她真正爱上了诗歌,但她把稿纸装进信封,却没勇气寄出去。她把自己一颗年轻的诗心藏在心里。初中的时侯,她省下早餐钱,去租书看,从三毛、琼瑶、张爱玲的言情,到巴金、林语堂、余秋雨、顾成、徐志摩、鲁迅.......她没有老师,没有文友。于是,她饥不择食,如饥似渴,从唐宋看到民国,从近代看到现代,只要和文学沾边,便爱不释手。
后来工作跑火车了,面对茫茫的铁轨和远方,一颗尘封的诗心被铁轨、乡愁、移动的车窗点燃了。每次出车,坐在安静的乘务间,她都有波涛汹涌的灵感,那时候,没网络、没手机,她就拿着一支笔一个本子写,写了很多年,厚厚的几大本。但她不知道怎么分行,不知道那是诗,就感觉写出来的时候,心情很美,读着也美,从那以后,她停不下来了。
2 《列车成了我的第二个家》
旅客、人潮、站台、车厢、喧嚣,给小英的记忆是灰色的、是苍凉的,每个角落,每根铁轨,都有她的心酸和不舍,她喜欢跑车,虽然有时会碰上很多烦事,很多纠结,甚至被领导批评,被旅客不可理喻地痛骂,但她没后悔过,依然喜欢跑车。小英说:“我自己都不懂,自己那么辛苦为了什么?”
加入五月诗社后,在老师和诗友的关心支持下,她的创作水平得到了提高。列车成了小英的第二个家。在这个家里,小英学会了在繁忙的工作中,一直坚持不懈地追求文学爱好和创作,成为一个在铁路岗位追求文学的追梦人。辛苦的铁路工作,跑车的漂泊,长长的铁轨,火车风雨兼程的流浪,却点燃了一颗诗人的心。同时,她更多的,是用文字来取暖。
20年来,小英一直行走在铁路上。有多少个春节是在家里过的?有多少个节日是休息的?她自己已模糊了。春运的加班加点,节日里的忙碌,才是她生活的真实写照。小英说:“多年来,自己最对不起的,就是儿子和家里人。”小英说起了一个故事:自己跑过很多线路,在广铁集团广州客运段重信车队时,春运期间,正是最忙的时候,跑四川这条线,车厢内连空气都是凝固的,小英和所有的乘务员一样,在连转身都困难的车厢内为旅客服务着。只有在年三十,列车在坪石短暂停留时,小英才感觉到是温暖的,因为,这时候的父亲,会带着她的儿子送来饭菜。在车厢门口,小英抱抱儿子,强压着泪水带着保温饭盒回到车上。
风雨诗路,小英受过同事的怀疑和嘲笑,在他们眼里,跑车,就是脚踏实地的跑车,就是老老实实的工人,诗和远方,在眼里就是劳作,就是辛苦。尽管这样,小英依然爱自己的文字,她每天都想写,一天不动笔就有犯罪感,三更半夜写,甚至准备睡觉,感觉来了又掀开被窝爬起来写。她对同事说诗歌是药,要治好病必须得一日三餐,同事曾怀疑,还不屑一顾地说,天天长篇大论写那么多是你写的吗?写来有何用?
面对不解与质疑,她也曾想过写这些文字到底有什么用?写诗,她真的迷茫过、无奈过、自卑过,而且还患有严重的颈椎病,她老对自己说,说不定哪天就瘫了,但想着诗歌的魔力,想着诗歌天堂、伊甸园,她就一笑而过,面对诗的美好,她欲罢不能。
3 《铁轨,我的知己,我的爱》
吴小英的文章在全国各地发表,也成为班组姐妹们的一大喜事,她们会拿着报纸对别人说,这是我们乘务组吴小英写的。公司党委领导也关注着这位在一线的女诗人,不断创造机会让她学习提高。
从一本本笔记本到现在的电脑、手机写作。吴小英的文字成为了一大帮“粉丝”的最爱,她文字里对铁路的爱,对生活的向往,对美的追求,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女性的柔美,打动了众多读者的心。在网络投票“我最喜爱的女诗人中”,她高居第二。
同时,她也从一个小女人的写作,开始关注社会,关注发生在身边的铁路改革。2016年,吴小英的《乡愁,在铁轨上奔跑》荣获“广铁故事”主题征文二等奖;《通向远方的车轮》在第一届“河洛文苑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征文中荣获一等奖……她根本不记得自己获过什么奖,她说:“获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停地写下去。”
她说自己是抱着文字取暖的女人,从风雨泥泞的诗路走来,在酸甜苦辣和风言风语中一笑而过,20年,给火车风雨兼程的岁月,吴小英很欣慰,铁轨虽成不了自己的知己,但真正地收获了诗和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