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我是龙坛文苑的斑竹红了绿了,今天是我们诗歌访谈的时间,我们来欢迎广西诗人——刘频老师。
刘老师,欢迎您!欢迎到柳州新闻网来作客。
——大家好,我是刘频。很高兴来跟大家一起座谈交流。
****首先请刘频老师做个简单的自我介绍?
——刘频,广西诗人, 1963年1月出生于一个文学氛围浓厚的普通干部家庭。1979年9月进入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成为“新三届”大学生,1983年7月毕业。大学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11年。1994年至今在民盟柳州市委工作,现任民盟柳州市委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柳州市政协常委。曾挂任融安县城东乡党委副书记一年。民盟盟员,中共党员。初中开始练习诗歌写作,自1980年大学时代至今,在《诗刊》、《星星》诗刊、《诗选刊》、《诗歌报》月刊、《诗神》、《诗林》等专业诗刊和国内纯文学杂志及报纸发表诗歌作品500余首,获得评论界、诗人和读者广泛好评。1986年23岁时加入广西作家协会,成为当时广西最年轻的作家之一。作品收入《1999—2003年中国新诗白皮书》、《2003年中国优秀诗歌作品选》、《诗歌报十年精华》、《中国新诗年鉴》等多种权威选本及《广西新时期文学作品选读》等大学教材。获2004年度“广西青年文学奖”。有多种作品在国内诗歌比赛获奖。广西社会科学院编撰的《广西五十年文学概论》一书对其诗歌作品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去年我们龙城文苑曾经有过一个关于诗歌的讨论帖子,有一些人说诗歌死去了,诗人改行了,我们应该保卫诗歌等等。关于这个,我想借用我们一个网名叫做“黑鸟”的网友的话,他的话令我感动。他说:“诗歌能让我在世俗的生活中保持一种操守,让我获得巨大的平衡。在我孤独的时候,在我受挫的时候,诗歌总是给我不可替代的、至高无上的慰藉。有一群人发起诗歌保卫战。我不想说,我要保卫诗歌。诗歌不需要保卫。它从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深入到每个角落、每件事物中。只是人们由于自身的狭隘而不能发现它。诗歌是强大的,而人是虚弱的。需要保卫的不是诗歌,而是人的内心”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诗人都中断了写作。当年的李亚伟在下海之余写这样的打油诗调侃自己调侃生活——“诗人下海忙/文化公司多/七月淡季怕个卵/写作的写作/发货的发货”。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坚定的诗人、诗歌爱好者坚持下来了,坚持读诗,坚持写诗,我们对这种坚持而感动。诗歌并没有远离我们。
****关于风格。我读您的诗,发现两种风格并存。一种是明朗、朴实、舒缓的作品;另一种是先锋性的作品,先锋性作品在您的创作中比重更大一些,这些作品意念联想如不系之舟,随意泛游,又如山谷来风,自由吹拂,还包括您所选取的意象,跳荡的蒙太奇,看得出来您较多地汲取了西方文学的养分。您认为自己的诗歌在风格上受哪些流派的影响比较大呢?有人说不读外国诗的又可以写好诗的诗人几乎不存在,您怎么理解这话呢?
——你很细心,一下子就发现了我是驾着两种诗歌风格的双翼飞机飞行的。我吃豆腐青菜,也吃面包牛排——总之不论是中餐西餐,只要有营养,并且营养结构合理,我都毫不犹豫吃下去,慢慢消化,成为滋养生命的养分。我这里延伸到诗歌写作,道理是一样的。事实上,作为大学中文系出身的诗人,我觉得我更多地接受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熏陶。但是作为当代诗歌的写作者,仅仅阅读中国古典诗歌是营养不良的。中国古典诗歌长于情感的表达,欧美诗歌特别是一战后的现代主义诗歌和二战后的后现代主义诗歌,长于诗意地表达对生命和世界的看法。所以,从80年代开始,我有意识地研读了西方和拉美的一些现代诗歌作品,我很喜欢英国的艾略特,俄国的布宁,希腊的埃利蒂斯,美国的特惠曼、庞德,智利的聂鲁达等大师的作品,我相信他们对我的作品乃至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不少诗人和读者也明显感觉到我诗歌作品里,有西风吹拂的痕迹。至于说我的诗歌风格受哪些流派的影响,这很难说得清楚,就像营养融入身体里面,很难说这些养分是来自哪一块豆腐、哪一块牛排。中国现代、当代诗人如艾青、闻一多、闻捷、昌耀、于坚、欧阳江河等人的作品,对我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
日本诺贝尔文学获奖者川端康成把民族传统文化比作河床,把现代文学思潮比作河床上奔涌的激流,这是大师的清醒、深刻的感悟啊。我也希望我的现代诗歌,在中国传统文化这坚厚的河床上,从容地奔流,在汉语传统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的融合中,寻找到诗歌写作广阔的出海口。
——嗯,文化需要兼容。
****关于意象。我发现您所选的意象有一种沧桑感,很叫人意外,但又觉得妥帖,非常地有张力,很富有诗性。比如“铜在午睡”,比如“那大地的嘴里装满尘沙,紧闭着,一言不发”,比如“在她的泪水里,他们快乐地洗手”,比如“白键在跑,黑键也在跑”,比如“缺乏幽默感的蒲扇”,比如“诗篇在湖边取暖,树木开始春游”,“芭蕾还在盛开,钢琴还在继续运送苹果”,比如“风吹草动的青春”等等等等,说实话,您有的诗叫我读了几乎趔趄。您可以结合您的作品谈谈诗歌的意象吗?
——对不起,我诗歌中的意象,这些阅读中拦路的石头,让美丽的斑竹磕磕绊绊,不时摔跤,脸上红了绿了一块,真是不好意思,呵呵。----诗歌意象是诗歌文本中的重要元素,美国诗人庞德等意象主义诗人甚至把意象作为诗歌文本中压倒一切的诗歌元素。意象是意和象的有机融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是单纯、清晰的,在意象的叠加和推进中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比如李商隐的“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而现代诗歌(特别是先锋诗歌)的意象常常与隐喻结合在一起,意象的营造中不仅融入诗人的人生体验和个人内心感觉,还融入了诗人独特的审美创造甚至是颠覆性的审美创造,意象的指向具有多维性,所以比较复杂,有的诗歌理论家把这种意象称为深度意象,在阅读中需要较高的现代诗歌的素养。我80年代中期的重要作品《你是一只斑斓虎》,当时杨克、林白(那时叫林白薇,写小说后就只“白”不“薇”了)都喜欢这首诗,在一次笔会上林白说这首诗有一种西方油画的质感,当时《广西文学》、《广西日报》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在那之前,我已经有意识在意象中铺展我的风格。我的朋友刘春认为,我的早期的诗歌在碎片和速度中推进,这确实是我80年代至90年代诗歌作品的显著特点之一,如90年代全国影响较大的组诗《公社》。在我那时的作品中,大量出现密集而断裂的意象,大幅度的时空跳跃,从一个意象、一个场景迅速切换到下一个意象、场景,有些诗作带有超验的成分。我的《对她说》这首诗,人文关怀气息较浓,读者比较喜欢。但也有人问这首诗里“钢琴还在继续运送苹果”是什么意思,问我为什么不写成“萨克斯运送黄皮果”。写诗的过程是与语言搏斗的过程。在我的审美经验和习惯里,我喜欢选择新颖、饱满、有冲击力、富于美感的意象。这里的意象“钢琴”,我是指称闪耀着古典理想主义光芒的事物,“苹果”,意味着自然、纯洁、健康、美好。这句诗美学的特点是通过“运送”这个词,把“钢琴”、“苹果”整合起来,这种组合打破逻辑和语法的封锁,迫使静止的意象瞬间产生动感,使语言同时奔跑起来,把看似毫不相关的意象组合起来,获得诗歌的张力。“钢琴还在继续运送苹果”,我想说的是,在一种纯正信念的承载下,美好的事物将会延续下去。不过,从2001年以后,当我写出并发表《黄金大桥》、《大地微尘》等组诗,我的诗歌慢慢回到朴素,有意识地稀释意象,放慢语言的速度,这样读者在我的语言长廊中穿行,交通状况好多了。
——哈哈哈哈,刘老师说笑了。我说的趔趄是您的诗歌在用词方面令我很感意外,读您的诗,我原来以为我会走进一个熟悉的地方,没想到竟然那么新鲜且而美好的。我有点惊诧,以致口张而不合,以致没顾得上看路。哈哈哈哈。
****关于责任。今年1月27日在哈尔滨,为纪念中国新诗诞辰90周年,为了让诗歌发出真正的声音。车前子、芒克 、树才 、梁小斌、莫非 、默默等14个诗人在哈尔滨签定了《天问诗歌公约》,引起诗坛一阵喧闹。我个人觉得其中有些是很可爱的,比如第4、8条,用词、语气都很诗化,甚至有些孩子气,有点执拗。您可否由此而谈谈关于一个真正的诗人应该承担的一些责任以及应该拥有的一些特质?
第一条( ]0 _1 w J# T% \; S' z 每个诗人都应该维护诗歌的尊严。
第二条7 U9 ?& V& b1 \6 { 诗人天生理想,我们反对诗歌无节制的娱乐化。
第三条2 a. {' G9 V: k5 S+ V8 诗人必定是时代的见证。
第四条 一个坏蛋不可能写出好诗。
第五条 语言的魅力使我们敬畏,我们唾弃对母语丧失敬畏的人。
第六条, y" u" ?7 R- C& i8 q 没有技艺的书写不是诗歌。
第七条 到了该重新认知传统的时候了!传统是我们血。
第八条6 |" Q$ y: S" H6 B) V 诗人是自然之子。一个诗人必须认识24种以上的植物。我们反对转基因。
——你说的这些诗人都是坚持知识分子立场写作的诗人,我很喜欢他们。诗人天生理想;诗人必定是时代的见证;一个坏蛋不可能写出好诗——我认同这些朴素而本元的判断。法国的一本《知识分子辞典》对知识分子是这样下定义的:知识分子是自觉承担人类精神痛苦的人。这个定义十分准确到位,撇开了功利主义的东西。诗人用精神的血书写人类的心灵史,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人是知识分子中的知识分子。不管是坚持知识分子立场写作,还是坚持平民立场写作,一个真正的诗人应该是人格纯正的人,自觉地把社会责任扛在肩上,把人类良知放在心中,把人文关怀渗透在血脉里面。一个真正的诗人,应该左手是琴,右手是剑,在人生的原野上驾着真善美的三轮马车静静奔驰,在社会和自然中充满感恩和悲悯的情怀,把理想的目光投到时代的前方,同时对假丑恶本能地排斥、无畏地鞭挞。一个真正的诗人,应该是尊重生命,拥抱人生,热爱生活的人,爱成就了诗,成就了诗人——爱是诗人心灵的主色调。我在《秋天的谈话》这首诗写道“一个人爱得太久/不会没有什么结果”,我坚信确实如此。
优秀的诗人,总是用宽阔的胸怀容纳一个时代的情感,以心灵的方式和诗歌文本见证时代。诗人黄灿然赞美杜甫“一个人活出了一个时代”,诗圣之所以为圣,在于杜甫用诗篇浓缩了一个时代的情感,表达了一个时代的良心。而一个没有时代感的诗人是空心的、精神失血的。当下,中国的社会已清晰地意识到“以人为本”对于人和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一些“以我为本”' T; p% b5 \3 d& Z$ t, ] 的诗人仍在惯性地向内转,在私人梦呓中自言自语。诗人必须扼杀小资情结。我力主诗歌扬起“三民主义”的旗帜:情为民所系,感为民所发,诗为民所作。波兰诗人米沃什说:“拥有诗人的人民是有福的人民”,而我想说:“拥有人民的诗人是有福的诗人”。诗歌自觉融入时代,承担起引导心灵的责任,才会强大有力,生机盎然,渗入人心。
真正的诗人应该是仁心妙手兼备的。仁心为大,妙手居次。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我觉得诗外功夫,最重要的还是正直、正义人格的培养。一个灵魂卑劣的人,我相信是无法写出好诗的。写诗应该是高尚的精神劳动,我想,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真诚地写诗,大部分警察可以下岗了。
与小说家、散文家和戏剧家相比,我觉得诗人的特质在于有敏锐的内心洞察力,有高超的瞬间捕捉事物的能力。诗人更像孩子,有丰富、新奇、广阔的想象力。我90年代的《一只纸飞机在黄昏轻轻出现》,就是从一个小小的生活细节发掘出生存的意义的,让一只纸飞机承载了人生的重量。
——嗯,不记得谁说过了:“诗人是报警的孩子”。
还有个诗人说:“当诗歌迷路,陶醉于自家花园的芬芳,无视篱笆外的苦难和疼痛;想想,当诗歌丢失了灵魂,美妙的絮絮叨叨,还会让谁感动。”这个说的是人性,说的是大气。说是要摈弃小我。
我个人很喜欢这个公约,觉得特可爱。比如坏蛋、比如唾弃、比如24种植物,很生动,其实也很有质量。